NEWS最新消息

2023/05/15 [ 立邦分享49 ] 走向國際化

分享至

在本土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後,有些企業會想「走出國門」,走到全新的另一國度,走向更遠大光明的前路。
 
「邁向國際化」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,把產品出口到選定的國家,可以自行物色及聯絡外地的買家,也可以通過代理人或經銷商協助,雖然會花些費用,但效率最高。若需要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等,可以獨資自行設立,又或找當地公司組建合資企業,利用當地人脈與經驗,同時降低投資風險。若屬於連鎖經營的零售商,通過特許經營方式,可以最低廉的成本,最快的速度,達到擴展其事業版圖之目的。
 
企業走上「國際化」Globalization,可能取得的好處:
 
  1. 嶄新收入來源、國際品牌形象 : 在原有的商業模式,把產品/服務的銷售領域,延伸拓展到國外市場,可吸引全新的顧客,嶄新的市場,增加銷售收入。當成功開拓海外市場後,外溢效應下,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及可信度。
 
  1. 遠離競爭、延續產品周期 : 對於一些在本土市場,已發展到飽和及面對激烈競爭的業者,可藉著過去建立的競爭優勢,在全新市場上再創高峰。也可能在新市場中扮演領頭羊角色,假若國外市場未曾出現該類產品/服務。再者,在本地市場已走到「產品周期」末端的產品或服務,因此可延續更久。
 
  1. 分散市場風險 : 過去銷售重心集中在本土市場,一旦本地的總體經濟表現不濟,又或出現地域性自然災難而影響供應鏈等,通過在其他市場的同步營運,可達到「所有蛋不投放在同一籃子」分散風險的效果。
 
  1. 改善營運利潤、回應速度 : 生產型企業通過國外拓展 (例如:前往印度、越南等地),取得更多價廉物美的人才及供應鏈服務,同時可獲取新技術。整體來說,取得更佳的生產及營運成本優勢,亦包含「規模生產」效益。另外,因接近市場,業者會更了解市場需求,從而做出更敏捷及精準的回應。
 
  1. 取得政策優惠 : 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政府,為了鼓勵外商投資,都會積極及慷慨地提供投資、稅務優惠、補助等政策,例如:平價土地、特快審批、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措施。另一方面,本土政府為鼓勵企業出口,亦會有些像貿易發展局或出口支援中心的組織,對有意外拓的企業,提供一定幫助。
 
企業「國際化」失敗的主要原因:
 
  1. 欠缺充分的籌劃 : 實施國際拓展的企業,被問及擴張策略背後的動機時,多數無法充分闡明,也有些只拋出一句「時間到了」。它們沒有做市場分析,研究目標市場的規模、成長潛力、消費者基礎、市場通路等等,只是想一頭栽進去。簡單來說,它們心中沒有長遠的營運策略,手中亦沒有路線圖或行動計劃。由於沒有一個大藍圖,所有計劃都是「見步行步,見招拆招」的做法,對於投入與回報ROI的考量,亦只會有短期盤算,往往一見輸就撤退。
 
  1. 文化差異,水土不服 : 言語差異外,國與國之間的不同歷史背景、文化、傳統、價值觀、生活習俗/習慣、約定俗成等等,企業都需要多加理解和尊重。可惜的是,企業對於與當地客戶、員工和供應商之間,存在的上述文化差異,多欠缺認知,又或會視若無睹;因此,沒有盡力去接近和改善彼此的關係。由於對於當地客戶的真正需求、有效的銷售或推廣渠道之不諳,自身產品/服務的接受程度,自然不會高漲;即使要改善的話,亦不知從何說起。
 
  1. 沒有一支聯合國部隊 : 東道國(Host Country)企業,在某一國家進行外商投資時,除了派駐自身領導團隊之外,其餘的職位及工作,只能倚重當地的幹部同仁。因此,能否招攬到當地人才,從而結合東道國外派人員與總部的支援(包括虛擬跨域的協作),建立一支強勁的「聯合國」部隊。有研究發現,這些跨國企業,多沒有「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」的經驗,它們選擇以東道國人員為首,當地人為輔,甚至是各自為政,欠缺互動互補的作業模式。
 
  1. 對當地法律法規一知半解 : 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法律、法規和規則。東道國企業,要時刻注意及多加遵守,建立及維持合規的本地營運作業,特別是對於一些涉及面較深的事宜 (例如: 被限制進入的行業,或限制的行為)。這些法律法規,字面與真實意思,往往存在傳釋的差異,加上它們會不定期被修改,修改前及後亦會生巨變,因此,需聘請專業人士協助。東道國的外國人,對當地文字及法律的認識不足,往往誤判形勢,有些是明知故犯公鋌而走險,亦有些人是無知犯法。無論如何,面對的結果是,企業或負責人可能被重罰或面對行政處分,特別是身處一些對外國企業不友善的國家。